文化辐辏_甘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甘露 (第9/12页)

」用最浅显的言语来说明,就是接受《无量寿经》,从今天起,依照《无量寿经》的理论、方法、境界来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一个人每天反省,能发现自己的过失,这叫开悟。进一步把这些过失修正过来,就叫修行。所以修行要在起心动念之处。真正修行要从根本上修。什麽叫根本呢?根本是心净。心清净,我们的语言就清净,身T造作就清净。装模作样,无济於事,不能帮助你断烦恼、出三界。所以,要知道修行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

    弥陀光明照触其身,就是接受这部经。我们在此宣说,虽然不是全经,只是其中一章、一段,甚至於一句,诸位听了,心中能有感受,这就叫光明触身。真正明白,真正从今天起觉悟了,发大愿心,依照本经的方法来修学,这就是弥陀光明从今天起照触我们的身T了。果然能够作到「净念相继」,那就跟阿弥陀佛心连心了,跟阿弥陀佛G0u通了,自自然然有感应。感应决定有,但是,感应不能求。不要求感应,只求心地清净。心地清净了之後,必然有感应。虽然感应,也不必宣扬。这很重要、很重要。保持自己心地的清净,再提升自己的境界,从功夫成片,提升到一心不乱,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乱。如果稍有一点感应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这就是妄念,妄念一起,功夫马上就失掉了,就退转了。这就非常可惜。所以大家要牢记,保持你的清净心,保持你的平等心,非常重要。真正能这样作,身心清净,幸福自来了。──这就是「慈心作善」。

    慈心从那里来的,从清净心流出来的。清净心流露出来的叫大慈大悲。它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世间人不能说没有慈悲,但是慈悲是有条件的。清净心、平等心里生出来的慈悲没有条件,所以叫作「无缘大慈,同T大悲」。跟佛与大菩萨用心没有两样,这才是真正的「慈心作善」,不同於凡夫、二乘。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这一小段是第十五愿:「寿命无量愿」。

    2

    《阿弥陀经》在中国的流行非常广。弥陀经里给我们介绍了西方净土是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太好了!假如我没有寿命也就享受不到了,再好的环境也落空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寿命无量,这才是快乐的本题。西方极乐世界寿命之长不可思议,没有法子计算。然而我们的烦恼一天也没断,生到那边当然是凡圣同居土,品位也不高,我们的寿命几何呢?在此地阿弥陀佛给我们讲的很清楚,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寿命和阿弥陀佛相等。

    我们在大经里也曾经读到过,阿弥陀佛将来也有入涅盘的一天,阿弥陀佛入涅盘,观世音菩萨相继成佛,所以有人说这个无量还是有量的无量。有量的无量这个数位到底多大呢?从世尊在本经第十三章中所作的b喻来看,这个有量的无量,就是无量的无量。

    大经里佛对我们说,凡夫修成佛,需要三大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以西方极乐世界人的寿命来看三大三大阿僧只劫,就像我们人活一百岁看三分钟的时间一样,那有什麽了不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圆成佛道,成的是究竟圆满佛。为什麽十地菩萨还要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理就在这里。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於百千劫,悉共计较。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可见得和世尊在本经第十三章中给我们宣讲的是一致的。一切经里面《无量寿经》第一,一切法门里面持名念佛第一。只要一生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像文殊、普贤,修了多少劫才修到等觉菩萨,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用信愿持名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凡夫俗子,烦恼一天也没断。今天也找到了这个法门,也以跟文殊、普贤同样的方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以後,和菩萨们一见面、一拉手,他们会说:哎呀!你真是太幸运了,太聪明了,一接触佛法就把这个深妙的法门找到了,Ga0了几年就到此地来了。我们Ga0了无量劫才Ga0到此地啊!这个不能b啊!所以这些菩萨对你佩服得是五T投地。这桩事情世尊在本经里也给我们说过。许多菩萨想找这个法门找不到。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也是难闻之法。念阿弥陀佛的人很多,有几个能把阿弥陀佛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念阿弥陀佛究竟好处在那里?很难说得出来!那样,我们劝人家念佛,人家怎能接受呢?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一愿,我们怎麽能够听到《无量寿经》呢?怎麽能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呢?原来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发了这一大愿,他的国土成就之後,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都要替他宣传。就好b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办了一个佛教大学,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都要帮助阿弥陀佛去招生,世尊在娑婆世界也肩负起这个任务,在我们这个世界招生,当然这是招有缘之人。什麽人有缘呢?你能相信,你能发愿,你肯念这句阿弥陀佛,你就是有缘人。

    从这一愿当中,我们就能T会到,这个法门是十方无数诸佛共同弘扬、称赞、劝勉大众修学的法门。你就能知道这个法门在整个佛法当中占据什麽样的地位。不是一尊佛宣说、弘扬的,乃是一切诸佛共同宣说、弘扬的大经。这是其余一切经论都不能与其相b的。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一愿是大愿之核心,是十方如来度众生的第一法门。前面已经讲过,这是佛法的顶尖啊!这一句「十念往生」,真正不可思议。一个凡夫,哪怕造了最重的罪孽,成佛刹那之间,念头一转,从凡夫就成到无上佛国──真正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普渡一切众生,圆成佛道,都在这愿上。所以说这一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是最重要的一愿。净宗修学的原理、原则就是从这一愿脱胎而出的。所谓「一向专念」就是从这一愿来说的。

    2

    我们把经文细细地看一看,「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是没有差别的,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也包括我们本人在内。「闻我名号」,闻是听到,但是此地这个闻,不能单从表面上来看,表面上看这个闻是听到。听到的人很多,难道都有具足的功德吗?不尽然。这个闻是菩萨三慧:闻慧、思慧、修慧,三慧是一T,不能分开。菩萨三慧超过了声闻、缘觉的戒、定、慧三学。三学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成三阶段来完成,先修戒、再修定、再修慧。但是,三慧决定是一次完成,不能分割的。分割就错了。三慧如果分为三个阶段,我们凡夫都可以修,何必要菩萨呢?三慧是大乘菩萨修的,我们不够资格。

    三慧怎麽修呢?闻这个字是个代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叫闻,眼见、耳听、鼻嗅、舌尝、身T接触,起心动念,统统叫闻。闻代表接触,思代表明了。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就不迷,不迷就是修。所以闻、思、修是一桩事情,一刹那当中统统完成了。

    此地这个闻就是闻慧,一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明白了。晓得这一句名号的真实功德。

    《无量寿经》太可贵了!可贵在本经所说的三种真实。这是一切大乘经典里所没有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