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台名拦梦,水名无生 (第1/2页)
明丝袖衫拢上女子肩头,轻盈服帖,底下系着绯红的底裙,衣上所绘,无不以水波莲纹为主,还加入了中天山峦浅壑的纹理,可见用心。仪卿头戴白莲小冠,两边朱缡长舒,搭垂肩头,朱钗耀目,动静生风,一身下来,愈显得容光焕发,艳色无匹。 阿箜忍不住赞叹了两句,接着道,“夫人刚来,真君特意叮嘱,他虽不在,也不能教您受了冷落,今日若有兴致,阿箜便带您熟悉一下我们山中可好?” 仪卿欣然应允,两人并行出来,交谈甚欢,无央听见声响,立刻撒欢跑近,甜甜喊了声:“主人!~” 接着左看右看,随口问道,“真君呢?” 两人但笑不语,小狐狸纳了闷,第一日就不见人影,这可不像真君呀…… 仪卿摸了摸他的头,笑道:“跑哪儿去了,还记得回来?” 无央不好意思咧开嘴,亦步亦趋拱着她的裙角,“嘻嘻,没去哪儿,喝醉睡在山里头了,还认识了好些朋友呢。” 阿箜笑道:“想必是山中的精魅罢,小狐狸可别大意了,他们惯爱欺负人的。”无央歪了歪头,乖巧应了一声。 寒暄两句,阿箜便开始介绍起山中的种种风物,从灵曲山的过往,到各处建筑之名用,仪卿很快知晓了个大概—— “此山紧邻冥水,是昆仑群峰西境的最边缘据点,更称得上是天境观测阴冥界的望眼,建山之初,因长期受邪气侵扰,山中灵物罕见,也没有今日这般葱茏的景象。幸得当年的青帝子——也就是如今的青帝,在此持守三百余年,潜心修炼木灵生力,真君定水入阵后醒来,才有了这番‘赛晏青’的盛景……” 仪卿听罢,敛眉含笑,想起了筵席上那位风华正茂的东风之君。青帝与真君从小交好,晏青即是东方神境的主峰,且是五方中最不受冥水危害的一处,四时繁花不谢,生机盎然,灵曲能有此称,对这位来说或许并不算难事,可护守之心,确显其真。 “真君与夫人昨日停落之处,便是灵曲隔绝冥水的一道重要屏界,名叫回风崖。此崖环绕中洲而立,足以挡下邪源离我们最近的四段流域的侵害,长崖正中即是灵曲,因此越往前走,越阴寒阳虚,成了禁地,一般的生灵也大多在后山修养生息。” 仪卿微微颔首,山雾空蒙,穿过几个松巷石桥,遥遥便能看到一座拔地高台,厚重的云层积压台面之上,仿佛登上台顶,便是九重极天。 “……夫人请看,再往前,便是昨日设宴的拦梦台了。” 仪卿笑道:“拦梦,为何有此一名?” 阿箜缓缓开口:“此台以昆冈白玉雕琢而成,神公亲筑,法器不侵,台上震鼓,力可通达五岳,挫尽邪魔妄念,本来取名拦魅,但传者多有口误,叫得多了,便成了拦梦,因台上也并未刻名,慢慢也就作了数了。” 仪卿似有所感,笑道:“所拦者,邪痴异梦,倒也合意。” “正是。” 走下山径,仪卿这才发现,拦梦台下的石阶两侧,今日分别站着甲胄齐全的天兵各一,台上笔直的身影间隔均匀,显然也是重兵把守,凛凛透着不可侵犯的威仪。 见她疑惑,阿箜淡然道:“方才说过,前山大都是禁地,此台亦然,昨日因五方帝君到来,特例大开,现下已列将封守,无真君及帝公令旨,任何人不得擅闯,夫人知晓即可,此间详细,怕还需真君回来再为您解答。” 仪卿颔首了然,倒也并不追问,只是觉得到了此地,寒意果已有些刺骨逼人。 阿箜接着道:“台下即是无生池,池中莲花无灵,亦是禁水,再往前就只有回风崖了。” 仪卿看了看幽深碧绿的池水,凝神探虚,果然感受不到一点生者的气息,沉静如无物,恰如其名。估计因为“位置绝佳”,比之莲洲同样无灵的净水,更添森冷,池中莲花盛放热烈,但都是彻彻底底的死物,颜色也要苍白许多。 池水尽处,绝壁高崖极长极陡,也极蜿蜒,风吹过山头,又被崖壁荡回,因此唤做回风,回风崖外,便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冥水。 炎日渐渐升空,云开雾散,山崖的全貌也变得清晰起来,仪卿初时未及细看,今日到此,才发现高崖绵延,全是光秃秃的裸壁,只在某一高点伸出半截虬曲的枝桠,末梢顶着稀疏的翠色,似有层层古意随云徜徉,与深崖融为一体。 无央小跑着窜到崖下,梗直了脖子往上瞧,高高的巉岩狰狞如鬼脸,肃然险峻得望不到头,心底不由惊叹了一声,又有一种莫名的悸动,来回踱步无生池边,频频张望,似乎对这死水也有几分好奇。 这位大抵从出生就不认得“安分”两字怎么写,探着脑袋便往水面上凑,还未触及,立刻便感觉到有一股极强的结界气流冲荡而来,无央连忙退后数尺,惊疑不定,一转头,她二人已转向了另一条山径,听得仪卿唤他,狐狸瞥了眼池子,并未迟疑,立刻朝自家主人蹦跶了去。 狐狸走后,团团荷盖下,一条青影浮上了水面,停留片刻,继而甩尾下行,尾尖闪过一块醒目的焦黑,激起涟漪阵阵,逐香远去,仿佛带起一池短暂的生机。 不知不觉,两人一狐又回到了连绵的山林,兜兜转转,没入葱茏深处。 不似方才台崖对峙下的冷肃萧森,山林中清朗静谧,廊榭花树相掩,溪泉伴清音,遮顶的翠幕筛下一地光斑玉点,荡漾空灵,恍若残羽星骸,迷离成幻。 山道高处连接着曲虹长廊,廊阴一侧悬挂画帘,另一侧也并未留空,一路藤萝凌霄竞相绽放,垂颈添姿,颇为雅致。说说笑笑,很快走到尽头,墨兰屏风一转,眼前复又开阔,依稀能看见云雾遮掩下的前山半壁。 转角也因地制宜,搭了个简朴的勾檐小亭,亭中对景摆放桐琴一把,纹理质朴,一看便知有些年月。 石伯昭夫人不擅乐艺,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