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69 (第2/2页)
曾煦淡淡开口:“粗制滥造的网络里,当反派来骗主角去谋划对付他的盟友时,接下来的剧情,就是他的盟友发现了他们的阴谋,同主角反目。” 我盯着他道:“明煦大师的意思是,这其实是谢储的离间计,是朕误解你了?” 曾煦表情未变:“齐文裕,你应该知道,若我想同他合作,不必来套路你。谁来做这个皇帝对我而言本就不重要,只是因为皇帝是你,我才愿意为你谋划。” 我也点头:“明煦大师不为凡俗欲望所累,朕当然知道。但俗世之外,却实在难说了。” 曾煦似乎有些疑惑:“你说什么?” 我定眼看他:“你我为什么会来此?” 曾煦不语。 我于是只能点头:“好吧,那换个问题——怎样才能回去?” 曾煦这次答得很快:“我不知道。” 我听得笑了:“明煦大师,朕不同你计较,你便当真以为朕好骗。” 曾煦沉默一会儿,叹气道:“我从未骗你。不告诉你的,只不过是因为告诉你也没用,你知道了不过徒增烦恼。总归是回不去了,知道了原因又有什么用?” 我望了他许久:“你并未信任过我,又凭什么让我相信你这种站不住脚的话。” 曾煦并未回答,却垂头笑着叹道:“所谓信任,从来不是一方求,一方予。齐文裕,我曾想同你交心,但一直以来,都是你将我拒之于外。” 他看向我:“到今日,我都只知道你叫齐文裕。你可曾想过告诉我,你本来是叫什么吗?” 一七八 我之后再想,可能确实是我对曾煦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他虽然有刻意引导我,但走到今日这个地步,到底是我自己选的。 我与他,没有什么亏欠亦或者承诺,我只需要知道我与他有同样的目标便足够,其他的并没有什么所谓。 谢储想引我去怀疑曾煦,我不该这样轻易这样就着了他的道。 临走时曾煦递给我一封信,说是他着人探查齐氏太/祖起家消息。我打开一看,那上面写了个故事。说,齐太/祖与前朝皇室有血缘关系,其祖母是前朝郡主,祖父则是前朝探花。后来他祖父外放皖北做知州,曾官至一省府尹,齐家也算是富甲一方。 当时天子沉迷修仙,尊道教为国教,武当为正统。却不知天子为何对佛教看不过眼,不仅下令封闭寺庙,致使众多和尚尼姑流离失所,还对接济他们的百姓施以重罚。所谓上行下效,民间因此方术占卜成风,服用金丹秘药也流行一时。此举非但未法自然,反倒是一派乌烟瘴气。 齐太/祖在这种社会氛围中长大,读书时正逢科举改革,道教心法被列为考试科目。齐太/祖不忿于此,认为照此下去,国将不国。直到一次进京访亲时遇上暴雨,齐太/祖仓促间在一荒废庙宇中留宿,却遇见一个疯癫和尚,和尚说他是佛祖使者,生来便要济世安民,有十八罗汉转世会助他成事。此事之后,齐太/祖心中便有了计较,后来国力衰微之时鞑子趁机南下,齐太/祖投笔从戎,战功卓绝。其后笼络了一班人马成功起事,封赏众人时,果然有十八位亲信。 我看完之后,沉默了许久。 我先是觉得老套:这故事不过又是一套“大楚兴,陈胜王”。再一想,这好像还有个“黄袍加身”的戏码。 只不过赵匡胤是演的,齐太/祖这个,好像是真的。 这“十八罗汉”里,有十位都是所谓的累世勋贵,至少在前朝时就已经是赫赫名门,其余的若非一方富户,便是有独门功夫的武林人士。 名门譬如王氏,武林人士,就如陆氏。 奇怪在于,齐太/祖是从军队中打拼出来的,最后封赏的主角却是一干名门。再看后来朝中重文抑武,虽然也算是走了宋朝的老路,但其中的逻辑却显然大不相同。 直到这时,我才大概明白曾煦说的那句“得位不正”是个怎样的意思。但明白之后,我又有些茫然。 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如今困扰我的是后起之秀的谢氏,是我亲封的安国公。 谢储突然回京,谢岭撑着病体见我,亦或者如今,谢储另辟蹊径,用曾煦来威胁我。都无非是要我表态,要我承认,我与谢氏的关系,扯不断、理不清。 当然。 我与谢氏确实扯不断,理不清。 但这样的关系,可以是同谢氏中的谢储,也可以是别人。 我告诉有行:“传旨下去。” “宣谢礼谢大人进宫见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