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章思录(上) (第4/4页)
统治!宋以前在朝堂之上,宰相面对皇帝都是坐着,而到了宋却变为站着,这种T制的退化昭然若揭,所谓的‘与士大夫共天下’跟当今的‘由人民当家做主’一样只是流於口号罢了。在当时所谓的言论宽松自由下,竟产生了乌台诗案、车盖亭诗案那样着名的文字狱,还大肆j1ngsHu到了李白、杜甫的诗都成了禁忌的地步……正是从那时起,相权沦落式微、君权急剧膨胀,男人变得文弱、个个头上戴花,妇nV开始缠足、灌输三从四德……也是在那一时期,皇帝下令民间不得私蓄兵器,并进一步扩展到日用的刀具;文官淩驾于武官,外行指挥内行,军队开始经商;科举达到极盛,知识陷於功利,思想由此钳制;举国皆为官迷,政府臃肿无b,行政效率奇低……nV子被禁足闺中,而男子则“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nV,温温如菩萨,敢敢如驯羊”。赵家的皇帝把国民训练成了温驯的家犬和绵羊,那时的言论宽松自由是羊声犬吠的自由而非人言的自由,是一丁点可怜的言论宽松在後人缅怀寄思中美化了的自由,但就算是这一丁点的自由,也建立在赵家对臣民的成功驯服之上,就好b歹徒打断了人质的四肢便放心解开了捆绑,皇帝放心的让被阉割後的男人做自己妻妾的仆人一样,以这种代价换来的的所谓言论自由,不但不是国家之幸,反而敲响了整个国家的丧钟。 甚至可以这样说,从宋代的皇帝完备确立起这套制度起,宋这个朝代就已经慢X服毒自绝了,它的繁荣活力也罢、它的苟延残喘也好,都是我们千年文明的余晖在凋零前的回光返照,是历史在我们这个文明极可能走向彻底灭亡之前那顿丰盛的断头饭。对於这样一个朝代的灭亡,後人大多是哀痛惋惜,觉得如果宋朝没有灭亡,而是一直发展下去,也许我们会b西方更早进入工业革命和大航海时代,根本不存在近代以来的国难屈辱。 但试问一个如此防民甚微、重文轻武的朝代,老百姓们纷纷崇文轻武变得柔弱而利於驯服,当面对强敌的入侵,让一群驯服的绵羊去保家卫国,这样的国家面对彪悍的游牧民族有何理由不灭亡?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我们当然应该为宋的灭亡感到哀痛惋惜,但站在文明兴亡的角度,我们更应该庆幸我们几千年的文明没有跟着这样一个为了一家之私而大兴统治、置我们民族陷入空前危机的朝代彻底陪葬,若不是当时耶律楚才对征服者的劝谏,宋的子民极可能会像西夏一样被屠戮殆尽! 到了明代,相位被废除,大臣对皇帝行跪礼,被称为权力野兽的明太祖实行了一系列杀人不眨眼的铁血政策和对人民思想和自由极端禁锢的高压政策,八GU文章、职业世袭和户籍隔离便是他的得意之作,这种b宋代更的统治手段赢得了一时的得意,却给不远的後世留下了一片狼藉。 明代土木之变,皇帝重臣被虏、京师被围,若非於谦力挽狂澜,大明几乎要重蹈靖康之耻的覆辙。这距离大明开国才八十年,而宋即使失去了至关重要的幽云十六州,开国一百六十年才遇到靖康之变,真正的一代不如一代。从宋到明、从明再到清,宋的子民成了亡国奴,明的子民不仅成了亡国奴还要剃发易服,一个剧本b一个剧本耻辱。 到了清代,撤掉内阁设立军机处,君主更为极端,思想控制的文字狱也盛极一时,但由於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连续出现三位文韬武略的帝王,才开创了一番小农社会的太平盛世,却根本无法与同时期的工业文明相b,这也只是延缓了原定的剧本,并没有改变历史走向,代价是後来在列强坚船利Pa0下更不堪的百年国耻。 由此可见,每一个朝代的兴衰剧本,都是一次次刷新国耻记录的悲惨轮回。每一次朝代的没落衰亡,都伴随着人民一次b一次更悲惨的流离失所、血泪成河。甚至可以这样说,集权制度就像皇帝龙旗上的那条恶龙,在不停的完善自身的统治手段中,必须靠反复的吞噬人命和鲜血才能存活,在一个又一个王朝反反复复的覆灭和兴起间,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蜕皮、借屍还魂。每一个朝代的动荡纷乱都是它对人命的一次血腥收割,都是一次吞噬千万条人命的饕餮盛宴,待吃饱喝足之後消停一段时间,留给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繁衍,然後再随着又一次改朝换代的战乱饥荒而一顿饱餐。所谓每个朝代难以逃脱的兴亡周期律,无非是如此一种残酷的真相;所谓集权统治下经过大乱之後必有大治的老生常谈,无非是这条恶龙在天下大乱中吃饱了人r0U、喝足了人血之後重新焕发的活力与生机;它所谓的千秋万代和丰功伟绩,都是靠反复吞食我们这个民族的骨血才得以延续! 曾经我们面对外敌的侵略,面对樱日国发动的那场堪称百年以来最大的战争浩劫,直接和间接Si於战争的军民总数将近2000万,损失了当时二十分之一的人口,而历史上,由於朝代的内乱更迭所造成的纷争浩劫竟能连这个残酷的数字都相形见绌。 据史料考证,东汉後期的人口达到了近6000万,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和饥荒,到了三国时期,只剩下了2300万;隋朝的人口高峰是4600万,到唐代建立时只剩下2500万;安史之乱前,唐的全国户口数达到891万户,安史之乱後只剩下130万户;南宋和金的人口超过了1.4亿,到南宋灭亡後,全国人口降为7500万;明代人口最高峰时突破2亿,到清初时只有1.2亿;道光三十年,全国人口达到了4.3亿的新高峰,经历了太平天国的战乱,人口还剩下3.3亿,直接损失了一个亿!当然,某一时期这些巨大的人口损失不可能是均匀的,所以当时部分地区的人几乎已经Si绝了,b如历史上大规模人口灭绝最为悲惨的川地。 看着这些血淋淋的数字,邵凡终於明白了为什麽古时以来就有“乱离人不如太平犬”和“易子而食”的说法,明白了古人的那句“白骨露於野,千里无J鸣”是绝非夸张的事实。 读到这里,邵凡x口隐隐一阵颤栗,我们的民族都经历了些什麽……都经历了何种地狱般的血泪和惨绝…… 他不禁想起了《定西孤儿院记事》中的那个年代,想起了三岁的秀秀临Si前那双怎麽也合不上的黑眼睛……想起了被母亲抛弃到窟泉底下等Si的二姐那绝望而声嘶的哭喊……想起了Si去後被亲生母亲煮了吃的扣儿那剩下的一对在水缸上搭着的毛辫子……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民族一次次反复所经历的炼狱般的苦难吗?可是为什麽?为什麽明明不是我们犯下的错,主导着一切的明明是那些统治者,最後却要由我们去承受这些罄竹难书的惨绝人寰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