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为什么我一定要娶公主 (第2/2页)
,也绝不能做出引得百姓质疑之事,否则王室的威严与权重将不复......” 这话说小了是卫知善心机深沉蒙蔽皇帝,在皇帝面前装模作样,说大了是皇帝将皇室威严权重置于儿戏,不配做一国之君。 卫民连忙打断巴亥,将话题引回来:“犬子虽不才,但在过往的十七年间并无任何德行亏缺,臣也是今日归家才听说了这些传闻。依臣愚见,犬子胸无城府,应当是交友不慎被有心之人利用了,并非刻意损害皇家威严,望陛下明鉴!” 皇帝眉眼放松,嘴角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微笑,轻声说道:“卫卿乃我樊国两朝元老,清贫出仕,我相信他的家教为人。” “谢陛下。”卫民拱手道。 “倒是巴亥王子。”皇帝语气陡然转变,“你好像格外关心卫氏子的一言一行。是对与三公主的亲事不满,又觉得卫氏子不够好,意图取而代之?” 巴亥面露窘色:“外臣并无此意。” “若你真无此意,那你是对谁不满?”皇帝站起身来,拔高声调朝巴亥逼去。 “朕的三公主?朕钦点的武状元?还是对朕的大樊国不满!” 圣怒步步紧逼,吓得巴亥连声道不是。 “这、这其中一定有误会。”巴亥颤抖着齿尖说,“是我担心过虑,还请樊国陛下原谅。” 皇帝嗤笑出声,神色又瞬间变得和蔼可亲。他拍了拍巴亥的肩头,语调多了一丝玩味:“行了行了。既然你与朕的三公主有婚约在身,朕权当是你为未来的连襟杞人忧天了。不过朕还是得提醒你谨记外臣的本分,万一朕哪天也听信谣言,以他国使臣干扰我国内政为由向戎兰开战......可就不好了。” 世间局面为樊国、戎兰、南夷三国鼎立,除了南夷国近年来因为党争被削弱了兵力,其余两国的兵力都在养精蓄锐。根据巴亥这一年来的观察,樊国如今的实力不论是货贸财力、农业补给还是军队兵力都深不可测。他不敢贸然树敌。 巴亥应声下跪:“外臣不敢。” 皇帝懒得理他,由他跪去,“来人,送卫卿回府。” 卫知善醒来后头痛欲裂,警惕地环视四周,发现自己正躺在家中。 “我怎么回来的?”卫知善喃喃自语。 他最后的记忆还停留在醉春苑,自己喝了一杯玲珑姑娘递来的酒就晕倒了,醒来后还浑身腰酸背痛,脑子像被针扎过一样痛。 “当然是被人抬回来的。”卫民坐在屋内,抿了口茶说道。 父亲?! 卫知善连滚带爬地下床,跪在卫民面前。 “我不在家的这些天你过很滋润啊。”卫民放下茶盏,漫不经心地说。 “我......” “为父还听了不少有关你的事迹。说你是在酒馆千杯不醉、在赌场挥金如土、在青楼招蜂引蝶,人称‘风流阵里急先锋,牡丹花下小yin虫’?” 卫民从皇宫回来后,妻子就将近日府内外的大小事宜事无巨细地汇报给了自己。 “我不是、我没有、我一个都没碰过......我每天都睡地上,只是吃的比较多......”卫知善人都傻了,阿巴阿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为父相信你不是这样的人。”卫民面色逐渐凝重,“但你知道为父是在哪听到了这些传言吗?” 卫知善从不装傻,他是真傻,“在哪?” “在皇宫!” 卫民手背上的青筋暴起,将手边的一整套茶盏重重地砸在卫知善头上。 “我为什么会生出你这么蠢的孩子。” 卫民狠狠剜了一眼小儿子,“巴亥在青楼安插了眼线,你如今被陷害全是他的手笔。他在青楼对你下毒导致你昏迷不醒,让手下把你抬到国相府门前吆喝,然后再马不停蹄进宫告御状,为的就是杀我们一个措手不及。若不是陛下明察秋毫,及时派人为你解毒,恐怕你现在已经跟你太姥姥相见了。” “巴亥?”卫知善挠挠头,“‘巴’不是只在北方戎兰地界才有的姓氏吗?” 卫民无奈地摇了摇头,屋内顿时陷入了一阵怪异的沉默。 “巴亥,戎兰的大王子,前段时间跟三公主订婚的那个。就因为他在与三公主的订婚宴上多瞧了九公主一眼,当众央求陛下换九公主嫁给他。被陛下拒绝后,他便对你动起了歪心思。” “既然有人想娶九公主,我又不是第一人选,而且依父亲所言,我如今的名声一塌糊涂连陛下也有所听闻,何故不取消我于九公主的婚约?”卫知善还保留了一丝幻想。 “九公主从出生起就是众心捧月的存在,她只有嫁在京城皇室的眼皮子底下,皇后娘娘才安心。更何况九公主身子虚弱,别说在西北那般的蛮荒之地生活了,可能都会死在和亲的路上。像巴亥这种言而无信、藐视皇权的做法,纵使陛下没有意见,文武百官也不同意。” 卫民对巴亥的行为嗤之以鼻。不仅在于他伤害了自己的儿子,更在于他这种半吊子的做法。 自以为在樊国待了一年读过几本樊国的书,肚子里就有墨水了?实在蠢。 “既然公主金尊玉贵,她就不能一直在宫里养着吗,一定要她嫁人吗?”卫知善一股脑地将想说的话全部说出来,“我只听过军命难违,就没听过强卖强买的赐婚。我见都没见过九公主,你们就让我娶她?有谁问过我的意见吗?” 卫知善从小习武,最能忍疼,即便现在他已经痛到站不起来,泪水不断在眼眶里打转,他也想讨个说法。 他就要一个说法,一个卫知善必须娶九公主的说法! 可是这样的说法,卫民给不了他。 卫民看着跪在地上的傻儿子,尽是惆怅:“等你娶了她,你就什么都知道了。” 说完,卫民便头也不回地离开卫知善的院子,回到书房梳理公务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