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少年同渡_第十五章(坦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坦白) (第1/2页)

    祝安安第二天早上想和楚七继续习武练剑,却没看到这个小师弟的身影。

    她找了一圈也没找到楚七,但想他武艺高强,应当不会出什么事,只好暂时按下心中的疑惑坐在院子中和顾宁他们一起吃早饭。

    顾宁:“安安,他去替我传信了。”

    祝安安皱眉:“嗯?”难道楚七和顾宁也有什么关系?就像师父一样?

    顾宁似乎是下定了某种决心,解决了最近的烦心事,心情不错。他的嘴角少见的含了几分笑意,对祝安安道:“安安,今晚书房见!”

    娇娘:“哼!”她都看出来了,顾宁肯定想勾引她的安安师父!

    祝安安没想到顾宁这么心急,她以为还要好几天时间顾宁才能下定决心,他们这些君子无论做什么不都是喜欢再三斟酌,三思而后行吗?

    不过,听了顾宁的话,她对今晚书房的谈话也充满了期待。

    她虽然不说,但也一直很好奇顾宁到底什么来头?

    ······

    当晚,书房。

    祝安安进门的时候就看见顾宁已经在书房坐好等着她了,他手中握着几封书信,身前那平日里干净整洁的书案上此刻也有些凌乱。

    顾宁:“安安,你来了。”

    顾宁说话的声音微微颤抖,他试图露出和寻常无二的温和笑容,却因无法控制脸上因紧张而抖动的肌rou而失败。

    他抿了抿唇,不知从何处开始今晚的坦白。

    眼看祝安安离他越来越近,他百般抉择之后,选择先把手中的书信打开,示意祝安安先看那些书信。

    顾宁:“安安,你看这些书信,看完后,我会告诉你一切的。”

    祝安安接过那些书信,看了起来。

    这些书信的主人公是顾洵和另一个人的传信,有对方主动写给顾洵的信,也有给顾洵的回信,但似乎因为顾洵主动寄给对方的书信很少,所以回信也也很少。

    祝安安疑惑,顾洵的信怎么到了顾宁的手里?顾洵是顾宁的亲人吗?

    但是当祝安安注意到那熟悉的字迹,还有对方的回信中提到关于欧阳清还有楚七的事,她才反应过来,这顾洵应当就是顾宁。

    祝安安:“所以,顾宁不是你的真名?你从一开始就骗了我吗?”

    祝安安的声音有些冷淡,近乎于无情,好像在问一个无关紧要之人。

    她可以接受对方沉默,但不能接受对方欺骗自己。如果当初顾宁真的为难告诉自己他的真名,他大可以说不便相告,到那时,她自会以别的称呼作为他的代称。

    倘若对方从初遇就开始欺骗自己,那么她只会认“顾宁”这个人,并不会因为“顾宁”实际是“顾洵”,就将对顾宁的一切移情到顾洵身上。

    那么,从今日开始,从顾洵出现开始,顾宁就不复存在了吗?

    她直直注视着顾宁的眼眸,执着地等待着他的回答。

    顾宁对这个问题也很慎重,他先起身向祝安安作了一个揖礼,然后也直视着祝安安的眼眸。

    顾宁:“安安,‘宁’是顾某的父母在顾某远行前为顾某行‘冠礼’时赐予顾某的字,他们希望顾某此行能平顺吉祥,健康安宁。”

    顾宁怕祝安安还有所误解,进一步解释道:“因时间匆忙,顾某又与那来信之人有了龃龉,所以并未告诉他顾某的字,他便只能以‘顾洵’来称呼顾某。”

    祝安安听了顾宁这番解释,脸上的冷漠才卸下,只要顾宁没有欺骗她,别的她顶多只是好奇,并不会生气。

    只是,“顾洵”,这个名字怎么这么耳熟呢?安安学堂的那些学生好像常常提到这个名字,来回春堂看病的书生好像谈话间也会提及。

    顾洵?书生?

    祝安安想起来了!大梁国的第一个状元郎不就是叫“顾洵”吗!

    不会就是眼前这个吧?

    不过想想顾宁平日里那副博览圣贤书的模样,还有那过目不忘的本领,那应该就是他了!

    祝安安:“顾洵!你是那个大名鼎鼎的‘状元郎’!”

    顾宁看祝安安缓和了神色,还有心情问他这个问题,暗暗松了一口气。

    只是,这个问题······

    他叹了一口气,答道:“安安,顾洵确实曾是状元郎,可是眼下,顾某只是安安学堂的顾夫子。”

    然后,他向祝安安缓缓道出了自己的身份遭遇。

    想当年,他不过十七岁就高中状元,还是大梁实行科举制后的第一个状元郎,是何等意气风发的少年郎!

    京城的众多农家子都以他为榜样,渴望像他一样通过科举考试改变门楣,每日前来他家门口求学拜师的人络绎不绝。

    而他身为大梁国第一个状元郎,深知科举取士对于他们这些平民学子有多大的益处。

    这代表官场不再是被那些世家大族垄断,他们这些平民有朝一日亦可为官,不必祖祖辈辈都面朝黄土背朝天,无望地守着那片可能有时连温饱都做不到的土地。

    科举制给他们这些普通平民带来了无限的希冀!

    而他,想将这份希望发扬光大,让天下的更多人都有机会通过科举入仕。

    锦上添花的是皇上也很支持他的做法。

    那段时间他们不像是君臣,像知己,挚友,像伯牙遇到了子期,他们一起商定了很多关于科举取士的政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