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序章:我教崔颢怎样写《潢鹤楼》,但他没听 (第1/3页)
暮春时节,陈成结束了一次漫长的吴越之行,沿江而上,回房陵去。 江上飘荡之际,潜心研习恩师孟浩然留给他的四篇《诗论》遗稿。几个月闯荡诗坛的经历,让他再看这些文字,忽然有了更深的心得T会。 不知日月更替,恍觉再世为人。 忽一日,船抵江夏。 十多年前,40岁的孟夫子将游广陵扬州,28岁的李白在此送行,写下那篇《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h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一时间黯然神伤,对随行的江森道:“我们且登h鹤楼去!” 东汉末,吴国擒关羽、夺荆州,孙权于地势险要的蛇山筑造夏口城,坐断东南。又在城一角h鹄矶头修楼一座,守戍了望。後人难辨“鹄”“鹤”也说上古通用,以讹传讹。以後,城称江夏武昌,楼名h鹤,西临大江,月照今古。 城,因为南来北往的官商行旅而繁荣壮大; 楼,也因为可以俯瞰长江观赏胜景,x1引无数文人各倾陆海而闻名天下。 “国运昌则楼运盛”,在开元年间的此时,h鹤楼达到了有史以来最繁华富丽的时刻。李白《望h鹤楼》、王维老师《h鹤楼送康太守》、孟夫子《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写到的,都是眼前这一座。 登临楼上,望着下面的滔滔江水,想到如此壮美之楼也屡建屡废,如此煌煌的大唐盛世也终有覆灭之时,不禁慨叹。 古往今来,多少人曾和小陈我踏足在同一方之地上,可他们与我,乃至眼前的名楼,终将有化为土灰的一天。 正思量,忽然听到有人Y诗的声音: 昔人已乘白云去, 兹地空余h鹤楼。 h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陈成闻言一愣,脱口而出:“不应该是‘昔人已乘h鹤去,此地空余h鹤楼’麽?” 是啊,写h鹤楼的诗,又怎能少得了崔颢这首大名鼎鼎的《h鹤楼》! 传说,李白天宝年间再登h鹤楼,本yu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h鹤楼》为第一!” 如果说《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是一家之言; 那麽《h鹤楼》竞争全唐第一,还当真有几分根据! 这首诗是古人选本中选录次数最多的诗,也是历代评点次数最多的诗,可能还是仿效者最多的一首诗,而且效仿者个个都有来历。 对陈成来说,这首诗熟稔至极,已成刻板记忆。听到别人一念错,下意识就想赶快纠正。 “唔?何人擅改此诗啊?” 陈成回头一看念诗者,四十来岁的沧桑大叔,不觉语塞。 对方打量着,陈成相貌俊逸不凡,活脱脱一个少年时的自己,语气和缓了一些:“怎麽,小郎君有所见教?” “不敢,不敢。”陈成不知为何,下意识觉得此大叔不简单,呵呵乾笑两声:“随口一说罢了。” “昔人已乘h鹤去,此地空余h鹤楼——”大叔念叨了两遍,自言自语:“这首诗我作了十几日了,似是觉得哪里不佳,思来想去,却从来没想过要改这第一句……” 陈成大吃一惊! 他还道这大叔是什麽路人,哪知道竟然是崔颢本尊! 这首诗此前不见江湖上流传,应该是还没写出来。 据考证,这诗应该写於开元末到天宝初的某一年春天—— 起码李白和孟夫子来的那一次,李白可没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但天宝年间,李白故地重游,h鹤楼就已经被崔颢霸榜了。 “晚生颍川陈苌,见过崔前辈!”陈成一揖及地,十分恭敬。 崔颢竟也有些惊讶:“陈苌?是那个小神童麽?” 陈成赧然,只能点点头。他那岳父柳察躬先生实在是太能吹了,当年一句“天与之摛翰振藻也!”说得东都文坛无人不晓!人人皆知颍川陈兼生了个了不得的儿子。 崔颢转而对陈成口呼“崔前辈”感到奇怪:“你是如何晓得——我是何人的?” 陈成一呆,对啊,人家这h鹤楼才写出来,我怎麽能通过这首诗而知道他是崔颢? 正不知如何解答时,崔颢却好像自己想明白了似的,笑了:“既是颍川陈不器之子,能一眼识得其父故友,也不为怪。” “嗯……呢。”陈成木讷地点点头,又惊讶:“您……与家父有旧?” “我是开元十一年中的进士,汝父恰b我晚一年。”崔颢回忆道,看样子把陈成认识自己的原因想到父辈那一层关系上去了:“昔日惠文太子岐王李范在时,我二人携手出入岐王之邸。” “啊!”陈成没想到老爸与崔颢的关系也不错!之前王昌龄大叔也是!高适高达夫也是!你们那几届进士科出的大神也太多了,个个彪炳史册——就属我们家老陈最不顶用。 也没想到崔颢还和老爸一起参加过岐王的文化沙龙,要知道岐王开的派对,可都香YAn无b! 试看崔颢先生大作《岐王席观妓》: 二月春来半,g0ng中日渐长。柳垂金屋煖,花发玉楼香。 拂匣先临镜,调笙更炙簧。还将歌舞态,夜夜奉君王。 啧啧! 一起同过窗,一起朴,啊不,一起观过娼—— 那你俩的交情可能b我想像中更铁! 崔颢又是有名的情场浪子,《旧唐书》说娶妻择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後数四——啊,娶了四次老婆,还个个漂亮!妥妥的外貌党;又有以“十五嫁王昌”的nV儿诗调戏李邕李北海,被其怒斥“小儿无礼”!李北海什麽人啊,连李白被他怠慢後都委屈地说“宣父犹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崔前辈属实会玩! 我父亲没有被您带坏,用情如此专一,只能给他点一个大大的赞! 不过话说回来,与参加过岐王派对相b,我更想知道谁还没有参加过!我爸常去,王昌龄大叔常去,崔前辈也熟识每一位伎nV。 小陈生得晚,没赶上,杜甫大大那时候十多岁,凭父辈的关系也出入前堂。要不怎麽後来在江南对李gUi年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呢!这位崔九先生崔澄,乃是天子李隆基的宠臣,名字都是皇上亲自改的,见到诸王,从来不让座。同样是博陵崔氏出身,说不定和崔颢还是近亲。只是崔颢生在汴州开封,他这个“博陵崔氏”纯不纯,真不真,那就不好说了。就好像小陈从来没有去过颍川,但也要把自己是“颍川陈氏”挂在嘴上,这是一面贵族招牌。 崔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